欢迎来到晋城市工商业联合会官网!    
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参政议政 > 详细内容
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
时间: 2014/8/21
点击量:2183

晋城市工商业联合会

(2014年5月16日)

 

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,在拉动经济增长、调整产业结构、促进技术创新、推动创业兴业、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,是实现全市“一争三快两率先”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。

一、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基本情况

截止2013年,全市民营经济各类组织发展到6.14万家,从业人员达到62.22万人。完成增加值662.48亿元,同比增长17.15%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4.2%;上交税金87.99亿元,同比增长10.11%,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9.4%;实现利润151.62亿元,同比增长5.62%;提供社会劳动报酬116.10亿元,同比增长7.87%。

2013年,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速度(17.16%)排全省第二位(第一为长治,18.51%),总量(1340.66亿元)排全省第五位(第一为太原、3298.60亿元,第二为吕梁、2043.95亿元,第三为临汾、1632.42亿元,第四为长治1465.22亿元)。其基本构成如下:

1、企业构成。在全部61418家企业中,按登记类型分,内资企业(包括集体企业、股份制企业、股份合作制企业、私营企业)占绝大多数,为52925家;港、澳、台商投资企业13家;外商投资企业3家。按行业分,农业企业2266家;工业企业6026家;建筑业1521家;交通运输仓储业12497家;批发零售业20752家;住宿及餐饮业10010家;社会服务业6012家;其他2334家。按规模分,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9家,其中2000万元-1亿元企业78家;1亿元-10亿元企业57家;10亿元-50亿元企业1家;50亿元-100亿元企业2家。规模最大的是福盛钢铁有限公司,年营业收入达93亿元,从业人数最多的是富士康科技(晋城)工业园,达3万余人。

2、产业及产品构成。2013年,我市中小企业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2.09:69.14:28.77。在全部二产中,煤、铁、铸三大行业约占61%。其中煤炭企业23家,年产原煤1057万吨;冶铸企业168家,年产生铁357万吨、各类铸件193.78万吨;钢铁企业1家,年产粗钢287.96万吨、成品钢材283.42万吨。除此之外,年产水泥98万吨、建筑陶瓷10544万平方米、日用陶瓷9730万件、各类服装38万件、饮料9.51万吨。近年来,先后开发了锂动力电池、太阳能光伏、精密铸件、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,占全部工业产值7%左右。2013年,厦普赛尔、皇城旅游、兴高焦炭、绿洲亚麻、红萍服饰、兴晋钢钢筋、吉利尔丝绸等50多种产品获省以上名牌产品称号,光通讯连接器、精密模具、电子元器件以及机械配件、工程材料类80余种产品远销海外,年出口创汇7.5亿美元。

3、技术构成。从行业发展水平看,冶铸行业相对先进,如福川制铁、泫氏铸管、清慧汽配、大通铸业装备水平国内一流。煤炭、电力、建材、化工、纺织服装、电子电器、生物医药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先进技术在多数企业得到推广应用。但总体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,具有当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一成左右,属于本世纪初国内先进水平的占四成,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仍占相当比重。

4、员工构成。2013年,在全部从业人员中: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40234人,占6.47%;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人数113501人,占18.24%。具有高级职称人数3136人,中级职称人数10113人,初级职称人数29673人,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6.90%。

5、县域特色。根据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,六个县(市、区)和开发区各具特色:城区企业个数最多,达16634家,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7.08%,三产比重最高,占到本区民营经济增加值的92%;泽州县总量最大,增加值达到187.16亿元,占全市总量的28.25%,其特色产业是以冶铸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;高平市发展质量最好,近年来以锂动力电池、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;阳城县做大做强传统产业,以陶瓷、蚕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;沁水县发展潜力最大,也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县,煤炭及加工转化、煤层气产业是拉动沁水发展的主要力量;陵川县是我市唯一的贫困县,发展相对落后,但近年来整合生态资源,旅游休闲娱乐业长足发展;开发区最大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等。

二、运行特点

1、发展速度平稳较快。2013年,面对经济下行、市场萎缩的困难形势,全市民营经济仍以17.15%的速度发展,充分表现出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的增长活力。在重点监测的30种主导产品中,有20种产品实现增长,其中增幅较大的有洗精煤、发电量、糠醇、耐火砖、西药制品等,分别达到63.56%、40.32%、24.36%、32.43%、69.68%,尤其是茧丝和杂粮系列,成倍增长,分别翻了一倍和三倍多,其余如淀粉、二硫化碳、建筑陶瓷、日用陶瓷、生铝矾土、铸铁件、粗钢、焦炭等,实现不同程度增长。

2、规模工业运行困难。2013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50%,低于全市民营经济平均增幅近6个百分点;特别是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.17%,而产销衔接率却高达98.29%。此组数据表明,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,内需动力明显不足,企业停产面扩大,全市规模工业处在利润萎缩、账款收紧、增长缓慢的转型爬坡期。从外需看,出口企业产品交货值仅完成46.56亿元,同比下降10.07%,主要是受国际市场深刻调整、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创新和转型能力不足等多重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。

3、社会贡献愈加突出。2013年,全市民营经济各类组织发展到6.14万家,从业人员达到62.29万人;全年提供劳动者报酬116.10亿元,同比增长7.87%,占到增加值总量的17.53%,占到企业利润总额的76.57%。表明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,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,同时也反映出民营经济更多地承担了扩大就业、促进增收、改善民生的社会任务。

4、县域发展极不平衡。由于产业构成和基础条件等差异,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。2013年,各县(市、区)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(17.15%)的有,高平市21.32%、城区17.78%、泽州县17.30%,沁水县与全市增幅持平,阳城县略低于全市平均增幅,为17.01%,陵川县和开发区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增幅3.82和5.14个百分点。这一方面反映了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域增长强劲,继续领跑全市;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县域产业结构失衡,基础不牢,赶超乏力,县域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

三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1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稳增长任务仍然繁重。2013年,全市民营经济虽然保持了17.15%的高位增长,但实现利润仅增长5.62%;尤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,利润出现多年来的负增长,降幅达22.17%。规模工业利润普遍下降,使得企业新增投资放缓,项目开工不足,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。同时,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不会出现大的投资刺激条件下,民营企业还要逐渐适应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”的政策环境,自主转型、加强研发、增强创新创造能力等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调整和适应过程。

2、新兴产业支撑不足,调结构任务仍然艰巨。目前我市煤、焦、电、建、化等传统产业仍占到民营经济总量的70%以上,尤其煤炭、钢材、水泥等资源类过剩产业占据主导地位,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的出炉,将给我市传统产业带来强烈冲击。同时,目前我市新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不足,外向型经济拉动趋缓,发展预期仍不明朗,有效的产业替代效应尚未形成,再加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,使得具有技术含量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,结构调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。

3、破解难题方法不多,转方式任务仍然严峻。土地、资金、技术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。虽然政府采取建基地、搭平台、促融资、抓管理等多方措施,缓解要素压力,但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距离。尤其在三中全会后,“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两个都是、两个重要”、“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”“政府购买服务”等新的认知和理念,给政府更好发挥职能作用、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、提供公共服务、促进要素公平以及企业主动适应市场调节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、转变发展方式等带来新的课题。同时,目前机关干部队伍素质总体上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作风转变、经济转型、方式转化等新一轮改革调整的需要。

四、当前形势及发展预期

1、当前经济形势。2014年,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,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。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,总体将呈现趋稳态势,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的格局仍将维持,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。我国经济已进入降速换档期,7%左右的中速增长将成为常态,在这种状况下,经济下行与产能过剩矛盾凸显,成本上升与创新不足问题并存,保持增长与稳定就业兼顾困难,减杠杆、去产能、加强地方财政和投资管束、加强影子银行规范和清理银行影子业务等,对短期经济增长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同时,我市以煤、焦、钢、化、建、铸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受到淘汰产能的严重冲击,增长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,而新兴产业领域仍不足以支撑转型经济增长,调整结构、转变方式、改革创新、释放活力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当前最为艰巨而紧迫的任务。

2、今后政策取向。党的十八大提出,“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、同等受到法律保护”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,把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,并强调非公经济具有的活力和创造力。近年来,“国29条”、“省17条”、“市30条”相继出台,各级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,形成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,特别是去年省政府“财政15条”、“金融12条”,整合各部门资源,从操作层面制定措施,更注重了政策的普惠性和针对性,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、支持担保机构扩展业务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、加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、政府采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中小微企业服务功能等,给各市作出示范。

五、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

面对当前经济形势,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全市民营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立足当前,着眼长远,抢抓发展机遇,突出工作重点,创新服务方式,全面推进“六大工程”,努力实现“六大提升”:

1、推进环境创优工程,提升发展速度。民营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,保持一定的高增长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、省、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,特别是对我市“中小微企业30条”、“实体经济12条”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,建立政策落实的推进机制,真正把优惠政策落实到操作层面和具体措施上,营造良好环境,保持民营经济增长活力。

2、推进全民创业工程,提升发展总量。创业兴业是市场活力的体现,是扩大规模总量的重要基础。要引导市场准入,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,挖掘民间投资潜力,激发市场活力,释放发展空间。重点以加快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推动全民创业,实现由政策鼓励创业向载体促进创业转变。具体按照国家和省、市认定标准,依托各县(市、区)产业规划,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,努力形成各地活力迸发、创业兴业的全民创业新格局。

3、推进龙头培育工程,提升产业层次。龙头是产业集群的代表,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。要着重抓好重点项目建设,启动“小升规”和“小巨人”企业培育,促进企业梯度成长。在此基础上,要抓住当前压缩产能、调产转型的时机,加强政府引导,依靠市场发力,培塑行业龙头,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,以产品间水平或垂直关联为链条,整合相关企业资源,推动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。在冶铸行业推进联合重组,带动水泥、陶瓷、医药等行业组建行业集团(联盟),规避无序竞争,做大做强龙头,提升发展层次。

4、推进对外开放工程,提升发展质量。对内陆小城来说,对外开放意味着开阔视野、学习交流,进而寻求项目合作,是内地企业加强联合协作、加快技术创新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。要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,以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、中原经济区为资源和市场,重点抓好中小企业技术引进、产学研合作以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,力争引进一批符合我市调产需求的技术和项目,不断提升我市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水平。

5、推进平台建设工程,提升服务功能。服务平台是整合市场要素资源的重要工具,为专业化中介机构和企业搭建相互促进、良性发展的桥梁,对于建立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要素服务市场具有核心带动作用。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规划,推进建设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,包括市建综合平台、服务联盟,县建窗口平台、产业平台,重点乡镇、创业基地、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小微企业服务站,形成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。还要加强技术外援,弥补我市在技术研发、产品创新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不足。

6、推进人才建设工程,提升企业队伍素质。人才是第一资源,人才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。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,着力打造一支具备当代经济、资本和市场知识、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和创新实干精神的企业家队伍,要制定中小企业人才建设规划,建设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,建立健全学员培训档案,完善培训绩效评估制度,采取开办“民营经济大讲堂”和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模式,突出行业领军人才、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、小微企业主等培训重点,分类分批实施企业人才培训计划。长期坚持,不断改进,努力提升全市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素质。

 


】【打印此页】【收藏此页】 
晋城市工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@ 建议浏览器IE8.0 分辨率1024*768 晋ICP备05000611号
晋城市工商联信息中心建设管理 地址: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2号楼220 网站维护电话:0356-2198102 技术支持:天狐网络